[再问]为什么天是黑的?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8:13:03
在宇宙星空画两个大球,一个的半径比另一个大一倍,包含星星的数量是后者的四倍。光的亮度与半径成平方反比,所以在其中一个球壳上的观察者应该与另一个球壳上的观察者觉得一样亮。这样,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星星。而且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天空要一样亮,不管白天黑夜。但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这个悖论由舍骚正式提出。后来奥伯斯重新发现,他在68岁时突然不知道为什么晚上会天黑.
奥伯斯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早在奥伯斯之前,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就认为,如果天空的星星无限多,夜晚的星空就应该是亮的。不论是奥伯斯,还是开普勒,他们虽然提出了问题,却无法回答问题。理论和实际相矛盾,必有原因。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奥伯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说法不科学,如果宇宙是无限的,恒星与恒星之间就不会有暗区,地球上空就不会是黑的,而且要比白天还要亮得多。但现代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宇宙的确没有尽头。如果有尽头,尽头那边又是什么?
奥伯斯的悖论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尽管天文学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可是仍然没有能够提供科学的答案。既然地球上白夜和黑夜的问题无法推翻奥伯斯理论,唯一的办法是寻找最终的事实根据,来解释这个矛盾。看来,只有等待到21世纪了。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是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1823年他发表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同时代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文章。这无限静止模型的困难,在于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恒星的表面。这样,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光线由于被它所穿过的物质吸收所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相干的物质将会最终被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的方法是,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这种情况下,吸光物质还没加热,或者

上面的文字太长,不过我可以解释一下:
“仅仅因为晚上会天黑,我们必须得到宇宙在膨胀而不是静止。”
晚上天是黑的,是宇宙在膨胀的最好证据!这个不是什么最新研究的成果,而是自从宇宙膨胀论被提出的时候一些科学家就提出来的。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晚上天空会黑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很多星球发出的光,换言之,就是很多星球的光没有能到达地球。假如所有星期发出的光都能达到地球那么我们看到的晚上就会亮如白昼了!这里有一点需要理解:有人会问,其他恒星的光可能会被星云,行星,尘埃挡住,的确,会挡住很多!可是仍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会到达地球,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晚上我们在太阳照射地球的背面,照理说我们接受不到太阳光,可是月亮反射了太阳的光。因此有月的晚上会很亮。

所以其他恒星的光还没到达地球呢?有人说有的恒星距离地球太远,时间不够,所以还没到。可是宇宙大爆炸已经有50亿年了,地球形成也有12。8亿年。所以至少会有很多星球的光在12.8亿年的长途奔袭中到达地球,这些光如果真的到达地球了,夜晚就会亮如白昼!!!

可是事实上没有,我们看到的夜晚仍然是漆黑的。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宇宙在膨胀,恒星在远离我们,宇宙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而是在某一刻形成的!也就是宇宙大爆炸!

这个理论是我在宇宙化学课上学的。当时很感兴趣,所以记得很深。

个人感觉:空间有限无界,恒星==发光星体的光最终会落在各类星体或宇宙尘埃上。但光源表面积要远小于接受处表面积,宇宙中吸收光线的物质太多。导致落在单位面积上的光线烧到忽略不计,所以天黑。没有专业知识,见笑^^